6/22/2014

老鼠選書 006 最佳賞味期的代價

原名:Pandora’s Lunchbox
作者:Melanie Warner
譯者:張水金
出版:遠流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記者(希望台灣的記者有一天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她實地採訪了美國食品加工業,告訴我們這些日常生活所吃的「食品」是怎麼一回事。

還滿有趣的。

第二章簡介了Harvey W. Wiley在一百年前與美國眾多新興黑心食品對抗的過程,對照今日的台灣,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位化學家對食物有著非常敏銳的觀察,但還是不敵政客與進行遊說的利益團體,最後離開公職,在民間雜誌中寫專欄文章,繼續與食品公司對抗。

很多食品公司一開始只是想要簡化家庭主婦的烹調過程,賣的是預先處理過的真食物;但是在消費市場中,在上架時間、口感……等因素的引導下,最後全都變成一堆原料的集合。原本各異其趣的天然乳酪先是加熱攪拌做成可以長久保存的加工乳酪,然後用濃縮牛奶蛋白取代部分乳酪,壓低運輸成本、延長上架時間,另外又加入酸度調節劑、乳化劑、殺菌劑……天然乳酪中油脂沒有了、益菌沒有了,最後可以讓這位作者在家裡放上四年而沒有發霉──它只是乾掉,變成像是塑膠一樣的東西。

即使是肥胖已經變成美國重大議題的現在,誓言根絕兒童肥胖問題的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仍然只能訴諸食品產業的良心。其實很多食品產業相關人士知道全食物(whole food)的好處,他們家裡是不吃「食品」的,至於他們的工作?不過是幫助那些「買不起好食物」的人提供「較好的味道」。說真的,這種「提供好吃的壞食物」的論調聽起來像是在毒藥外面包上糖衣,然後騙人把毒藥吃下去(當然他們不認為壞食物是毒藥吧)。書中有一位華裔食品科學家說得很好:「美國人認為,你可以吃得很貧乏,然後吃進補充劑。正確的觀念應是:在一開始就盡最大努力吃得健康」。不過這個想法現在不是只有美國人有,全世界很多人(包括很多本科是念生物或醫學的人)都在吃代餐、營養補充劑,然後因為大大小小的問題去看醫生。

從羊毛脂裡提煉維生素C的做法很驚人,不過對這隻老鼠來說,這些食品業者在考慮要把「植化素」列為營養添加劑的念頭更驚人。為什麼吃蔬菜水果就可以做到的事,要用這種人工方式來處理──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無法均衡飲食,而要補充維生素呢?因為均衡飲食會讓你的身材走樣?那你的飲食和生活一定出了很大的問題。

這本書裡提到「炸油」這個議題就更有趣了。早年拿來高溫油炸的油是氫化後的油(白油、酥油、氫化植物油、乳瑪琳……),現在大家逐漸知道這些油是不好的反式脂肪,就拿便宜的大豆油來油炸。但是「高溫」這個因子會讓富含亞油酸的大豆油變質,產生一種叫做4-羥基反式-2-壬烯醛(HNE)的毒性物質,這種東西可能和許多慢性病及神經退化性疾病有關。同時,我們這幾十年來大量攝取植物油的結果,扭轉了我們食物中w3與w6脂肪酸的比例,這一點也和多種疾病有關。目前的研究已經推翻過去的認知,認為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的關連不大。最近一期美國時代雜誌(TIME, Vol. 183, No. 24, 2014)的封面標題就是〈吃奶油〉,文中有提到Ancel Keys多年前那份把飽和脂肪打下地獄的七國研究,同時說明此人的研究刻意忽略了「法國及西德傳統高脂飲食並沒有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數據,同時也提到了美國人把脂肪從飲食中排除後,以高糖來替代,最後演變成「醣類不適症(carb intolerant)」而不自知。

在公共政策上,說A不好,民眾就會急著把它從食物中徹底排除,然後食品工業就有主題大發利市。現在的減醣風潮想必仍然不會把大家帶到廚房,而是讓各式各樣「無糖」的甜味劑大賣吧。

這本書最後提到兩個有趣的例子。一個是被醫生警告、卻只願意從一般超市跑到「據說比較健康一點」的W超市買「微波食品」來吃的男士,一個則是接受為期十天的「全食物挑戰」,卻意外改善兒子情緒問題的媽媽。這兩個故事大概是很多現代人的寫照,大家因為忙碌、或單純不想下廚的因素,吃進大量的加工食品,卻因此得到許多慢性疾病。書裡的卡麥隆不是第一個「不吃加工食品」後情緒問題獲得改善的孩子,前幾年BBC曾提到一個母親為兒子做了飲食記錄,認為加工食品會讓她的兒子情緒失控。但目前這方面都還是「研究還沒有定論」,所以食品業不需要改變,我們還是會餵小孩子吃這些東西。這會不會造成另一個貧富差距的指標?美國似乎已經是如此了。

有些事情不需要等到研究有定論再來做,試試看就知道了。

「全食物」飲食也是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