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2008

SOAP 015 低溫牛乳皂


脫模後的皂體呈現淡茶色,乳蛋白應該還是「燒焦」了吧。

這塊肥皂用了全脂鮮乳、棕櫚果油、棕櫚油、芥花油、酪梨油、乳油木果脂、乳酸鈉、葡萄柚籽萃取物和泡泡糖香精。當天帶回家以後發現皂化溫度變高,所以冰在冰箱兩天,之後又在室溫底下放了幾天,溫度沒有再拉高,一開始把封口切開時,裡面的皂是淡淡的紫色/粉色,表面有水(照片裡面應該還看得到水漬的痕跡),但是放著繼續乾燥後,皂體顏色變深,成了淡茶色。這塊皂要晾2-3個月,因為水份含量高的關係,應該會和之前的橄欖皂一樣產生凹凸不平的表面。


這塊皂使用了低溫的工法,這個工法和我之前學的工法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最大的差別是溫度,之前的工法是在40-55°C打皂,之後皂液需保溫24小時左右,但是這個低溫工法全程把溫度控制在低點,皂液不需保溫,甚至可以放進冰箱。

這次做皂,還有一個有趣的步驟,就是用牛奶低溫融鹼。

如果單單檢視以牛奶(裡面應該會有大量的乳蛋白、乳脂肪、水和其他東西)溶鹼這件事情,因為牛奶裡面含有脂肪,所以當NaOH下到牛奶裡面的時候,皂化反應應該就已經開始了(鹼+油就是皂化的基本條件,不過因為溫度很低,所以皂化反應應該不會太強)。而巨大的乳蛋白分子碰到強鹼(或強酸)之後,分子電荷會被改變,之後蛋白的構型會改變,照教科書的說法,它會成為變性的可溶蛋白,然後可能會被水解(但是是否會均勻地被水解成胺基酸呢?恐怕是很難說的,因為強鹼對化學鍵結的破壞應該不會像蛋白酶那麼精準),而這個水解作用,或許就是變色或產生異味的原因。

如果以上的說法成立,這個工法在低溫操作的理由應該不是要延遲皂化反應的完成,而是要減少乳蛋白在「高溫」下被鹼水解的比例。不過,因為一開始用牛奶溶鹼,所以乳蛋白已經充份且均勻地和鹼混合,後續的水解恐怕是很難避免的,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這塊牛奶皂的顏色越來越深的原因。

↑以上的化學反應還需要仔細推敲。不過,所謂的「乳蛋白燒焦」的說法很容易讓人以為它產生了類似「鹼燒傷」的反應,但是牛奶裡面沒有組織細胞(就算有,量也不會很多),不會有碰到強鹼而產生細胞脫水的情形,就這隻老鼠目前的想法,這個「乳蛋白燒焦」應該還是指後續蛋白被鹼水解所產生的顏色和味道,或者是有人認為皂化溫度太高會把蛋白「煮熟」的說法……

下禮拜還有機會做一次乳皂,這次我想要改用後加的方式來做,之後再來比較一下兩種乳皂的洗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