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中開始改用葡萄籽油。圖片取自Olitalia官網。
今年年初去學做皂之後,開始注意到「食用油」的幾個問題。
之前家裡用的油都是一般的橄欖油,今年因為學做皂的關係,開始注意到各種油品的比較,後來又查了一些講食品的書,才發現自己用油的觀念其實不是很正確:食用油的使用也是因目的而異的。
應該有很多人認為「鍋中的油冒煙時」就是食材入鍋的最佳時機,但是,那個「發煙點」其實就是油開始變質的時候,所以,如果烹調的習慣是比較中式的,喜歡用大火快炒,就絕對要選用發煙點溫度比較高的油,如葡萄籽油。而那個「對身體很好」橄欖油應該要用在低溫烹調,如在鍋中加水炒菜(因為水的蒸發點是100°C,所以只要水沒有乾掉,溫度就能控制在100°C左右,不會一直飆到發煙點),或是用extra virgin來調沙拉醬。
此外,還有固態植物油的問題──之前其實沒有太注意奶油和植物性奶油的問題,總覺得植物油好像比奶油健康,但是後來才發現,植物性奶油其實是加工處理過的氫化油,讓液態的植物油變成固態易於保存的狀態。此外,台式料理中常用的酥油,也是類似的作法。這些氫化油都是反式脂肪,對身體是有害無益的。
之前這隻老鼠還有去上過幾堂麵包課,不過後來覺得自己真的挑錯了老師。其他細節問題我們暫且不表,但是那位老師一邊強調他們用的材料有多高級,一邊告訴我們酥油會增加油炸麵包的口感,然後往鍋裡倒酥油,完全沒有提到酥油是反式脂肪的問題。拜他之賜,自從那次上課之後,這隻老鼠每次面對油炸食物都會想到酥油,然後就覺得自己沒什麼胃口了……Orz
現在家中是用葡萄籽油炒菜,用extra virgin橄欖油拌沙拉;前陣子去泰國,跑去超市買了一罐椰子油回來想要試試看,不過目前還未啟用(泰國椰子油沒有想像中好買是真的……)。
總之,油的問題也是很複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