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The Social Atom: 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
作者:Mark Buchanan
譯者:葉偉文
出版:天下文化
日前入手看完的書,作者Mark Buchanan是個理論物理學家,之前當過知名科學期刊《Nature》的編輯,這一點相當有趣,因為這本書和物理沒什麼直接關係,反倒是和社會學和經濟學比較有關。
這本書的主要論點在於,人類的社會行為會遵循社會模式,而非個人模式;不過,最最有趣的是,他在書中所引用的例子並不是敘事型的解讀,也不是問卷調查,而是使用簡單假設的數學模型演算出來的結果──也就是說,這些數學模型把「個人」的特質抽掉,用「客觀」的數學來模擬人類社會的整體行為。
這裡又有點像物理學了,因為在量子力學的系統中,重點不是每個粒子個別的行為,而是所有粒子「整體」表現出來的行為。
由於是使用數學模型來進行模擬,一個好的假設是非常重要的。傳統上用來預測人類行為的假設是經濟學的假設:人類是理性的,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不過這本書使用了「社會原子」(social atom)的概念,把直覺式的決策原則和適應力這兩個因素帶入,然後使用運算能力強大的電腦來進行模擬。
比如說,在「今天去不去酒吧」的數學模型,實驗者在一百個「人」身上隨機設定十種假設,如「酒吧裡的人數會和上週一樣」、「如果上週沒有過度擁擠(設定為六十人),本週一定會人數暴增」等等,讓這些「人」去決定自己今天要不要去酒吧──結果滿有趣的,這間虛擬酒吧常常客滿,但也有人特別多/少的時候,和一間真的酒吧很接近。
這種數學模型不是第一次看到,不過還是令人驚嘆。
書中有關種族歧視和民族主義的部分應該會讓很多人心有戚戚,尤其是「顏色意識」的那個實驗,和我們這個島國社會有著某種有趣的聯結。在一個客觀的數學模型中,一開始沒有意義的顏色記號,最後會承載真實的意義──這個時候,只要有個人或組織登高一呼,就有可能會引起大規模的暴力甚至種族滅絕的行動。
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關於「非預期後果法則」的部分。
作者提出了幾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美國佛蒙特州立法限制高速公路兩旁的招牌大小,以免破壞原本優美的林地和牧場景致,但是廣告看板變小了,卻開始出現沒有「廣告字樣」的立體廣告,比如用一隻近四公尺高的猩猩雕像舉起一台汽車──非但沒有達到原先預期的遏阻效果,反而更糟。而由數學模型所得到的結果也發現,單純以自由市場的觀點出發來解除管制,不一定會造成良性競爭,可能反而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壟斷,所以,必需設計出相應的策略,將相關的問題消除。
這本書所提出的觀點是以群體而非個體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的社會行為,這一點相當有趣,很像是把整個社會放在顯微鏡底下把玩的感覺。我們常常在強調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但是一言一行都逃不掉家庭、族群與社會所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力,或是因此,這些「非常不人性」的數學才能夠用來描述人類社會的行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