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底攝於東京Midtown。
我大概是這幾年才開始注意自己每天踩在腳底下的鞋子,不過,在注意這件事情之前,已經繳了一堆不明所以的學費,此外也順便把自己的腳弄得有點給他悽慘落魄。
今年向我慣買的兩家M牌鞋子說再見,第一家是MACY,這家的鞋我已經穿了很多年,前後買過不下十雙,但是不知為何,它家的鞋似乎開始和我的腳鬧意見,最近這一雙尤其不合。
第二家是Macanna,它家的鞋確實好穿,我第一雙買的是出清特價品,第二雙是五折還七折,第三雙則在它家的直營店買了正價品。不過,這雙沒有任何折扣的鞋是我和這個牌子說再見的開端──總之,那位店員拿了錯誤的尺寸給我,試穿時沒發現問題(我並不是會試穿半小時以上的人),第二天穿出門後發現,因為鞋款本身的特殊設計,讓這個尺寸差異的問題變得非常大條,完全沒辦法穿出去。
然而當天下午就近找直營店處理時,卻發現因為「已經把鞋穿出門」所以「無法更換」,店員很有禮貌地對我表示她的同情以及她的無能為力,也同時堅定地表示人客必須「自己去找師父做進一步的處理」……說真的,你家的鞋子賣那個價錢,客人買正價商品,得到的是這種售後服務,這一點實在是讓人很#%^(&*
雖然後來打電話去總店爭取到「進一步處理」的權益,但是說真的,這整個過程讓我對這家店的售後服務完全死心(BTW,也同時認定這個品牌其實是台灣公司義大利註冊中國製造的流言是真的),所以後來直接把鞋送給家中老人(也是她剛好能穿,省掉我網拍的麻煩),決定離這家店遠一點。
不過,不滿歸不滿,前兩雙Macanna和之前在英國買的一雙Clarks讓我體會到一件事,那就是,有一雙好穿的鞋真的非常重要。
這也是後來聽從友人S氏建議購入勃肯鞋的主因之一。
我注意到這個牌子已經很久了,不過它家的鞋一則不是我慣穿的款式,二則總覺得看起來很「硬」的感覺,所以一直拖到今年才去看它家的鞋。
我原本想買別的款式,不過店員小姐說,我的腳掌比較寬,不適合選擇窄版的鞋型,所以後來買了這雙Cozumel。之後當然就被叮囑說他家的鞋一開始穿腳會痛,所以要慢慢「訓練」自己的腳習慣等等。
總之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開始穿勃肯鞋,一開始腳真的很痛,即使穿的時間不長,也不是每天穿,但足弓還是會痛。不過,這段磨合期過去之後,卻真的滿舒服的,尤其是那種腳趾頭可以完全伸展開來的感覺,完全沒有束縛感,相當不錯。也因為這樣的經驗,所以最近在挑選運動鞋的時候會特別去注意楦頭寬度的問題。
接下來大概會想找正式/女性鞋款了。
這次有在考慮Clarks,我在英國買過他家兩雙短靴,一雙很紮實很好穿,另一雙比較流行款的黑色靴子那時是覺得不怎麼樣,因為穿起來腳會痛,不過現在想想,那應該是楦頭太窄所引起的。無論如何,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腳型慎選款式才行,適合西方人的東西不見得適合東方人,不管是安全帽或鞋子都一樣。
不過,不是我要說,台灣的Clarks……實在貴得有點太離譜了吧。Orz
20160628補記:九年來,這雙涼鞋歷經多次海水浸泡與硬塞行李的不當擠壓,右腳腳跟軟木層破損嚴重,宣告不治(店員說修理費不划算...),雖然還是有點想換鞋底(磨平了,有點滑...),但最後沒有換。前兩週台北下暴雨,右腳夾腳部分在台大校園脫落,但還是可以撐到主人回家,沒有發生走到一半鞋底掉在路上的慘況。昨天我去買了一雙款式類似的Mayari,希望這次能和它相處得更久一些。這幾年穿下來,勃肯的涼鞋是真的非常好穿(包鞋部分穿起來也很舒服,但款式不容易搭配上班的衣服是真的,希望他們繼續開發新款),而且穿習慣之後,新鞋的磨合期也很短,未來還是會繼續光顧的。
2 則留言:
從眼鏡到鞋子,我沒勸敗得這麼徹底吧~(飄)
我也是回頭寫這些文章才發現我都是被妳勸敗到...
妳還真是...勸敗於不知不覺間的神秘大魔王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