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已經會和一些「老」住客打招呼,但是我發現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和這些新面孔打交道。
原因之一是他們自成一圈,聊得非常開心,再者我也不是這裡的學生,怎麼想都有點怪。那群人最晚到場的女生坐在我對面,不時回頭和其他人聊天,不過她和我講了幾句話,我發現這群人好像是那種博士班學生或是年輕老師之類的。
於是天生孤僻的我決定明天早一點起床吃飯。
我本來以為今天路上一定很冷清,不過今天市場附近一早就搭起各色各樣的帳棚,感覺起來比禮拜四的農夫市集還熱鬧。
我先走進剛開門的超市,拿起我的小翻譯機到處亂晃查單字。荷蘭芹和羅勒這種類似香菜的蔬菜在台灣的超市大概只有乾貨,不過在這裡是種在小花盆裡賣的。
不愧是歐洲啊。 ^^
超市巡禮過後,我就跑去找公車。我下禮拜要住到三英哩以外的地方去,可是那幾天海外學生辦事處有活動,我勢必得兩邊跑,所以公車路線還是趁早知道比較好。
我走進公車服務處,提心弔膽地問裡面一個小姐要去那個小鎮要去哪裡坐車,深怕她跟我說沒有車可以坐。那小姐一聽我說要去那裡,大手一揮指指外面,嘴裡嘰哩咕嚕講了一串,大意是要我到馬路對面的購物中心那邊去坐車。
我知道那間購物中心,可是它好像應該在橋那邊,難道這家購物中心和書店一樣,在同一條路上有兩家分店?
然後,我非常慶幸自己不是前天就來問她,不然我一定會卡在購物中心的名字上。
我照著她指的方向走過去,發現自己站在購物中心的另一個出口外頭。 ^^!
這個出口對面有公車站,我走過去看公車時間和終點站的地名列表,拿著手上的地圖對方向,發現沒有一輛車是朝那個小鎮的方向開。
神哪!
於是我向一位老太太問路,這位老太太講話的腔調和抑揚頓挫都十足地英式,我聽得一知半解,不過她大概是要我去隔壁或再隔壁的公車站牌看。
各位,在台灣等公車,你可以在「一群公車站牌」旁邊看到「所有公車」的行駛路線明細,每個站都有名字,每個站都會列給你看。
可是這裡是英國,人家英國不這麼做。
我已經和各位說過,英國的地名很亂,然後我要說,他們的公車系統完全承襲了這項特質。
我這幾天在路上當然有看到公車站,可是大多數的公車站就是一個大小大約是台灣六張門牌大白/綠色站牌,上面寫著 “Bus Station” ,有些會有一張簡單的公車時刻表,告訴你幾號公車幾點會來,但是我也見過除了站牌以外空無一物的小小小站。
而我前幾天去公車服務處拿來的公車路線表上,只標出了「主要地名」,那些只有 “Bus Station” 的小小站完全不在他們的思考迴路之列。
這樣說你可能無法了解,讓我們舉個例子。我日後會常常坐的公車路線表開頭大概是寫成這個形式:A – B – D – F – H1 – I2 – J
然後它底下有個比較「詳細」的列表是這樣寫的:A1 –A2 – C – D1 – E – F1 – G – H2 – I1 – I2’ – K
如果你比對上下兩種列表,你就會發現這兩種列表是換湯不換藥,一樣模糊不清。
然後,讓我們翻開我最近的愛用品:本地的A-Z 地圖﹝英國當地很好用的地圖﹞,和看最開頭那個簡單的列表比對一下。
以直線距離來說,A到B至少有四英哩遠,A到D則有六英哩,F位於我這份地圖的最下方,因此距離至少有十英哩以上,另外三個地名,我還沒有這個榮幸能在我的地圖上見到它們。
但是我知道,我們親愛的公車在大學裡那條林蔭大道上大概就有四五個 “Bus Station” 小小站。
事情很明顯,那就是,公車是一種便民措施,但是這個「民」字只包括本地居民,像我這種不知道從哪裡冒出頭來的外國人,只有乖乖去買份地圖回來暗自飲泣的份兒。
好,讓我們回到公車站牌現場。
我照著好心英國女士的指示走到第二個公車站牌,發現這個公車站牌上面的公車和前面那個完全不一樣,惟一相同的是,這裡也沒有任何一輛方向符合敝人需求的公車。
於是我走到第三個公車站牌。
這個站牌的公車全都是開往一個公園去的,這個公園位於我要找的那條公路中段,也就是說,我們親愛的旅館正好在大學和這個公園中間。
很好,我找到了。
站牌上共有四輛車,其中一輛很快地就出現了,我跟在一群老先生老太太後面上車,有點七上八下地問司機先生到那個小鎮要多少錢。
他問我要不要來回票,我說好﹝心裡在歡呼:YES!﹞,於是他在一個小鍵盤上敲了敲,和我報了價錢:1.5磅。
我身上沒有零錢,只剩下十磅的鈔票,就在我準備下車去換零錢的當口,好心的司機先生努力地在袋子裡一陣搜索,找出了8.5磅零錢找給我。
這世界上是有好人的。
我就這樣坐上公車,而公車很快駛離市中心,上了公路,這一路上,窗外都是英格蘭的鄉野好風光。
我到底是住到什麼樣的窮鄉僻壤去了啊?
車子大概開了十分鐘吧,我就看到窗外出現小鎮的路標。我走到司機旁邊準備下車,他指著窗外,意思是這一帶都算是那個小鎮的範圍,問我知不知道自己要在哪裡下車。
我把旅館的事情簡單用兩句話講完,他像是笑了,然後告訴我他會在整個鎮的中心點讓我下車。
我下車的地方有一間小雜貨店和一家餐館之類的店,除此之外放眼望去全是整排整排的磚造房子,就是我之前說過「舞動人生」裡的那種terrace. 然後,只要把視線越過這些房子,就可以看到所謂的英格蘭鄉野。
我突然有種很強烈的感覺,吉米‧哈利筆下的德祿鎮大概就是長這個樣子──雖然他寫的地方是約克郡,應該是比較南邊一點、更「英格蘭」一點的地方。 由於我不知道我的旅館在哪裡,所以我沿著公車路線走。這裡是個非常小的小鎮,整個鎮只有一條主要道路,所以我很快就走到路的盡頭。
附帶一提,這條「主要道路」叫S. Lane,是以隔鄰另一個稍大一些的小鎮S.來命名,然後這條路繞進S鎮之後就改名換姓,用我來的這個小鎮命名,我想這大概是某種我無法理解的英式幽默,不然就是某種我無法理解的歷史沿革。
我往回走,走回那間小雜貨店和餐館,發現這個公車站是個沒有公車時間表的小小小站。
唉。
回程的那班公車是同一個司機開的,真巧。
回到市中心之後,這輛公車就換了號碼。我現在完全可以理解這個古老國家安在擋風玻璃上方的那個公車號碼牌為何要使用先進的電腦跑馬燈。
因為這樣才能玩超級變變變。
然後我也完全理解約瑟芬‧鐵伊的「法蘭柴斯事件」裡,為什麼只有公車司機看到那個坐在公車上小女孩。
這裡的公車,是真的很空。
回來之後,我先去超市亂晃,又去市集裡逛了很久,買了一大盒草莓和幾顆桃子回去。這裡的草莓真的很好吃。 ^^
吃完午飯之後我去天主教堂,沒想到才晃出來,就碰上了E,她已經辦了手機,來這裡找我﹝離我住的地方很近﹞給我手機號碼。
後來因為我們兩個人都要買衣服,所以我們就一起跑去逛街了。
關於衣服該怎麼買的問題我想了很久,因為此地的店面多有暖氣,如果穿著厚毛衣走進去一定會被熱昏,我後來是覺得衣服應該要穿三層,最裡面可以穿薄的長袖、甚至穿短袖或無袖都沒關係,然後穿一件開襟的毛衣,最外面再穿外套或大衣。
我開始懷疑,「西裝」之所以做成三件式,會不會就是基於同樣的考量。
這幾天天氣越來越冷,我這幾天都穿著冬天的行頭出門,一心盤算著要買厚大衣,但是我每天出門都會在街上看到幾個白人女孩穿著小可愛逛街,說真的我實在很佩服她們,同時我完全不敢想像她們如果夏天到台灣去衣服要怎麼穿才好。
我在一家服飾店和E走散,我想是因為試穿衣服的時候時間錯開的關係。我在那裡等了她十分鐘還是看不到人,最後我跑去問試衣間的小姐,顯然她已經不見了。
之後我去試我前幾天看到的那件長大衣,可惜的是,這家店在某方面來說是「胖子滾開」的類型,我找不到我的尺碼。架子上最大的那件14號大衣我套上去拉上拉鏈就有點緊,我完全不敢想像自己穿上厚毛衣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而其他款式要嘛是只到腰部的外套,要嘛領口和袖口縫了溫暖的假毛皮,全是我不想要的東西。
我決定明天再去別的地方看看。
晚上回到宿舍,正想去洗個澡,卻發現外面有好幾個穿著正式服裝的男男女女,像是正要趕赴晚宴。
從我的窗子看出去有個小禮堂,那邊今晚燈也點得很亮,想來是真的有什麼活動要辦。
我本來想偷看的,不過後來實在太累,就睡著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